一首兒歌 – 硫璃燈 – 道出歷史的辛酸
硫璃燈
迎去媽祖間,媽祖婆沒閒,迎去觀音亭;觀音媽面笑笑,迎去大眾廟,大眾爺面黑黑,迎去絞場埔;絞場埔沒發草,迎去西門口,西門口沒石頭,迎去北鼓樓;北鼓樓沒米倉,迎去田中央。
外媽祖廟/長和宮
竹蓮寺 – 觀音亭
大眾廟 / 南檀大眾爺
這兒歌流行的時間應該在清未時期,林爽文事件後才流傳於台灣的~~~ 歷史已過,但留下最多的就是神明、廟和些野史,兒歌中會出現些廟的名字也代表當時被居民重視的程度,而這首歌也是當下很寫實和殺戮的日常,早期動亂加人民因內亂鬥爭還有疾病死亡常常很多小朋友變成孤兒無依無靠!後面寫的東西,看完其實蠻難過的! 用以前的記憶解讀白話給大家看
在清末時期的台灣竹塹城裡很多孤兒,無依無靠也無法做大人的工作,就只得去廟裡找吃的,因為有人拜拜就會有供品,或許會有好心人可以分食給弱小孤兒,而當時因為林爽文事件,整個竹塹城動亂到不行,像閩、客、平埔族、原住民為了爭地還有被清朝用計劃謀,讓移居來台灣的人民自相殘殺,最後用權得利取得了控制權,後也興建廟宇讓民心可以有寄托 ( 這真的很噁心,用計還得人心,真的是很恐佈的清算加得利)
後來竹塹得以控制後,即大力興建石城牆與將城隍升格為最高的都城隍,讓後面的人民能有所信仰也集結民心不再做亂 ! 而清朝時代還是保有當時的刑場,而殘忍的是被叫小朋友去推蓋草席的死屍到大眾廟旁的墳場堆埋,用著有著勞動換取食物,也控制讓當時的人有畏懼之心,而清官也深知竹塹城外城有許多想侵犯的外族/原住民,則也大量製石磚,讓當城之人和小朋友去搬運,最後完成後才可以去糧倉取得糧食。
但為什麼會最後還去田中央,這就是『官嘴』,最後還是得人民靠自己耕種,才能有穩定的糧食好吃才不會餓肚子!
為什麼大眾廟會是曾經居民的心靈寄托中心? 當下為什麼會這麼多孤兒?
因為很多人的爸爸都因為戰死或是被害死,到長大後才知道原來爸爸之前是葬在這! 在後來也藉著讓大眾爺升級為神明,也讓當時居民、妻小得以慰藉! 以前的兒歌都是警世錄,只是年代久了,事道變好,讓人好生遺忘…